close

  丁 勤
  唐朝“柳痴”柳宗元為我們留下了《種樹郭橐駝傳》的名篇。“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”,他勸誡當朝為官者對老百姓要像主人公郭橐駝種樹那樣“致其性”。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我,每次和學生一起學完這篇散文後,總有種要把“種樹之道,移之教育”的衝動。
  種樹“無不活”的郭橐駝平淡地向人傳授他的種樹心得:“其蒔若子”。就是說,栽種樹木時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。如果把種樹和育人類比的話,那麼0-6歲的嬰幼兒這一時期絕對是人生的“栽種期”。日本著名教育家七田真教授在大量的實驗研究中發現,人腦在3歲以前完成60%的發育,6歲以前完成90%。科學研究還表明,這一時期是孩子語言、邏輯、身體動作、想象、人際和音樂六種潛在智能發展的關鍵期。這一時期對孩子施以適宜的教育和訓練,他們才能獲得最佳發展。想來那些把剛生下來的寶寶全托給老人的“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們”該警醒了!儘管工作忙、住房小都可以成為理由,這一階段孩子喝啥牌子的奶粉固然重要,但怎麼比得上母乳喂養、親身用心與孩子交流來得重要呢?從郭橐駝種樹之道已給了我們明確的啟示:當你的孩子在0-6歲的嬰幼兒期,決不能做甩手父母!
  而到了孩子背起書包上學讀書了,如今的年輕爸媽們卻“如臨大敵”,許多“甩手父母”一下子蛻變成為“全陪父母”。從周一到周五的燈下陪讀、周六周日的連軸趕場培訓接送,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“起跑線上”。殊不知,這種教育方法就好比文中與郭橐駝種樹方法相反的“他植者”,當郭橐駝栽完樹“其置若棄”時,他植者卻“旦視而暮撫”,“愛之太恩,憂之太勤”,最終使“木之性日以離矣”。如今的學業已經夠沉重,減負呼聲上乾雲天,何苦再當督戰隊逼迫孩子呢!督責過嚴,導致孩子的天性一天天消失,就像網上流行的一句話:聰明伶俐進去,獃若木雞出來。怪不得柳宗元要發出如此感嘆:“ 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;雖曰憂之,其實仇之。”
  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,種樹和育人是相通的。在教育成為全社會人人可以指摘、拍案的今天,為何不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經典中去汲取一些教益呢?“順木之天,以致其性”,種樹之道移之教育,可乎?可矣!  (原標題:種樹之道移之教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zcm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